2012年高考语文成语运用练习6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建国大业》和《风声》,票房都超过了3亿,其他同类型的国庆献礼片只能望其项背了。
B.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
C.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 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
D.国庆阅兵仪式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为之侧目,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答案】:B
【解析】A。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不恰当;C“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与语境不符;D“为之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不符合语境。【易错考点三】意思与语境不合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他一连几次都没考好,真是屡试不爽,因而心情很沉重。
B.这次错误是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大亏的。
C.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常常是文不加点,字迹潦草,即使是有标点的,往往也是极不规范,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痛。
D.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无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还算差强人意。
【答案】D
【解析】【易错考点四】 曲解词语、望文生义A项“屡次不爽”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该句把它误解为“每次考试都不爽快”。 B项“不足为训”指不能作为典范或法则〈训:准则、法则〉,该句把它误解为“不值得做为教训”。 C项“文不加点” 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该句把它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A B C三项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D项正确,“差强人意”现多指大体上还能令人满意〈差:稍微〉,但许多人把它误解为“不能令人满意”。
此类成语还有:不刊之论(删改、修改,不是刊登)、不易之论(改变,不是容易)、不赞一词(添加,不是赞扬)、灯火阑珊(衰减、将尽,不是兴盛)、久假不归(借用,不是请假)、师出无名(理由,不是名声)、叹为观止(赞叹,不是叹息)、危言危行(正直的,不是危险的)、细大不捐(抛弃,不是捐资)等等。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朱先生年幼时,经常蹲在教室窗下听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
B.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享有盛誉的女神。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的素材。
D.清明时节,我们相伴去郊外踏青。一路上,四野风光宜人,大地一派生机。途中在田埂上休息,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答案】B
【解析】【易错考点四】 曲解词语、望文生义。A项“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艺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该句把它误解为“进入教室”。 C项“下里巴人”是泛指通俗文艺作品,跟“阳春白雪”对举。该句把它误解为“乡下人”。 D项“如坐春风”指就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该句仅从字面理解为“好像沐浴在春风中”。 A C D三项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B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该句容易被误解为“人们都在家里,不出家门,街巷都是空的”。
此类成语还有:安土重迁(不愿迁移,形容留恋故土)、安步当车(从容步行当作坐车,形容很悠闲)、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文章悲惨动人)、惨淡经营(尽心竭力地从事某项事业)、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曾几何时(才过了多少时候,指没过多长时间)、从长计议(对事情慎重地考虑,不急于作决定)、大方之家(有专门学问的人)、地老天荒(经历的时间久远)、耳提面命(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地殷切教导)、风雨飘摇(比喻动荡不安或摇摇欲坠的局势)、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或失去现实意义的事物)、目无全牛(技艺高超)、山高水长(喻恩德情义深厚)、特立独行(人的志行高洁)、下车伊始(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罪不容诛(指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等等。
(责任编辑:韩志霞)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