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名校独立学院成民校“富二代”(3)
困境
资源有限,实力不足难单飞
话虽如此,要转制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独立学院还面临管理、财务、师资和科研等问题。
《26号令》规定,独立学院管理要独立,同时还规定母校应对独立学院进行管理方面的扶持。不过,并不是每所独立学院的管理都能有章有法。“有不少母校自身办学质量都无法保证,哪里还有精力去顾及独立学院。”有业内专家说。
按照《26号令》规定,独立学院的财务也应该是独立的,出资方的投资、实物、土地使用权都应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母校以校名、知识产权、管理资源等折价入股独立学院,所占股权比例由双方协商确定。独立学院的收益,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国家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投资方有权取得合理回报。
这项规定几乎是一纸空文,现实中,每年学生交了学费,母校都以管理费的名义直接抽取固定比例(一般为20%左右)的款项,“这完全是一种潜规则。母校既然收了钱,那独立学院出了事,母校究竟要不要负责”?
目前,广东省内独立学院的师资基本无法自给自足,有的学院自聘教师只占任课教师的1/3.为了维持学院正常运转,一方面要靠母校支援,一方面要从其他高校聘请兼职教师。
有些母校的教授会在独立学院挂名授课,可一个学期只上一两次,其他时间都找自己的研究生去代课。而主管部门审核课程安排时,很难发现其中的猫腻。
科研是公认的独立学院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技术力量不足,拿不到官方项目;另一方面很难让独立学院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科研。一般独立学院的自聘教师,只能利用现有的资源跟母校派遣的教授做一些项目,虽然也有教师单独发表了论文,但数量很少。
(责任编辑:张影)
分享“广东名校独立学院成民校“富二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