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天: 专家教你提高关键分(2)

2011-05-27 10:53:38 来源:育路高考网

    上海语文高考()体例是阅读与写作平分秋色,作文得分取决于评卷者的价值判断,而阅读则掌握在考生手中,解题规范达到要点就得分。因此,最后阶段在阅读部分做点归类整理,看看高考语文阅读的基本题型有哪些、怎么解答?这将是“性价比”较高的复习策略。

    梳理语文阅读基本题型术语

    廖飞 上海市建平中学

    语文考前还需注意些什么?大家可以查阅近三年上海语文高考“现代文(一)”板块,就不难发现语文阅读的基本题型术语每年出现的概率大同小异,而且它们在其他版块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至少占整卷70%的权重。

    因此,建议大家在考前冲刺阶段,不妨把近三年高考卷阅读的基本题型归类,根据参考答案反推解题方法,把这些基本题型的解题规范掌握好,就能保证70%以上的得分率。

    下面简要介绍上海语文高考阅读题的一些基本题型术语相对应的答题规范。

    1.“意思”:指语境义,解题要结合上下文,概括还原语段的本意。如果是比喻,则要还原本体对象。

    如2008第2题:“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文本是介绍“城市地标”,因此,“败笔”所比喻的本体是城市地标。正确答案:与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建筑景观或新地标)。

    2.“用意”:即意图、目的。这种题型不能与解答“作用”混同(解答“作用”则要求结合表意效果与对象来回答)。

    如2008年秋考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景观,用意是___.

    3.“含义”:要求根据字面义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深层义,并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如2008年秋考第9题:简析“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生命的里里外外”这句话的含义。

    4.“概括”:这类题型只要提出结论、摆出关键词即可,无需说理由。

    如2007年秋考第3题:请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4分)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_____(答案:手工艺)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______(答案:生活用品)

    (3)作品主要特点:_____、____(答案三选二:实用、简洁、有创造性)

    5.“概述”、“简述”:要结合文本说明分析理由。抓准段意中心句,完整全面把握信息点(让文本说话),简要说明。特别要利用文本提示语、关联词、标点符号、反复的首句中心句、承上启下句子,要点一个不漏。

    如2008年秋考第4题: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的关系。2008年秋考第5题: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

    6.“评析”:评析对象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形式”。解答时要有“析”有“评”,“评”的观点与“析”的材料相互统一。

    ①写作内容的评析:可以从人物形象意义、思想意义、感情共鸣等角度有评有析。如2008年第12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先分析,再评价:“灯笼红”意象突出生命果实的芬芳甘美,借以表达曾祖母的美好心灵。“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比喻曾祖母辛劳一生不求回报的温厚博大。这样的写法,抓准了人物特征,赞美了曾祖母朴实美丽品格与对我的养育之恩。)

    ②写作特色的评析:根据选文的文体形式,可以从体裁样式(问答、访谈对话)、布局结构、选材匠心、技法运用、语言特色(风格、句式、修辞)等角度有评有析。

    2006年高考()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2007春考第26题: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答案:文本选自刘劭《人物志》,结构上层层推进,严谨有条理;写法上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正反说理,透彻有力;语言方面多用对称的整句句式,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7.“评价”:这类题型在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结合材料做分析,更要注意思辨性(向左看向右看):有肯定也有否定,做到全面客观。

    如2006年第26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解答要有辩证认识:呼吁官员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但“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8.“赏析”:一般是对语言特色、意象、诗眼做鉴赏分析。要求结合例句,从形式上解释其特色、得意精妙之处,做到有“赏”的“点”,有“析”之“例”。

    如2008年高考第11题:概括本文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答案:本文语言本色、平实。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

    9.“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解答时要包含两层要点:既指出其中所涉及表现手法的相应效果,也要概括其表达的含义。

    如2009春考第24题:概述第②段画线句(“岂独学者之咎哉!岂独学者之咎哉!”)的表达作用。(答案:画线句采用反复修辞与感叹句式,意在强调:错误不仅仅是学者的文风不正,更在于不务根本,“养学与蓄德”做得不够。)

    10、“比较异同”的题型的解题思路:分别解读各个含义,揭示相互异同点,得出结论。

    如2008高考第26题: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答案:开首提及“秋寻”是交代缘由,结尾处提及则是点明实际的主要题材。全篇以“秋寻”为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严谨。)

    ②比较前后说法“是否矛盾”的题型解题方法:先分别解说各自含义或作用;再揭示相互关系——结构上相呼应,表意目的更全面或一致;最后是结论句。

    例如:《闲情偶寄。文艺》作者先说“学技必先学文”,后又说“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11、读图能力的考察。这种语用题型特别重要。要求结合图表信息,从中分析抽提出某种观点、判断。另外要理解“作图表”的表达效果——简明、直观、醒目。

    如2004年秋考第4题: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入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1)______(2)______.(2分)(参考答案:(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体(2)广告投放量上升,等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高考三门主课中唯有数学是波动性较大、能拉开差距的学科。要充分利用这段自由复习时间,优等生可以稳定发挥,中等生更上一层楼,基础较差的考生有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李书信)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分享“高考十天: 专家教你提高关键分”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