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填志愿:高考志愿决策实务(八)(2)

2011-03-28 15:54:11 来源:育路教育网

    第二节 顺序志愿方式下的志愿填报

    8.2.1 高考录取的原则和程序

    作为高三学生,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考取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校和专业。那么我们就要对高校的录取规则了如指掌,否则就难以顺利实现这目标。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省份高考志愿的设置仍然是顺序志愿的方式,即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之分。下面着重讨论顺序志愿的填报规则。

    普通高校的录取规则从根本上来讲,一直都遵循先分数、后志愿,再分数,再志愿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将全省参加高考学生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名,根据当年的招生计划划定各个批次的录取分数控制线。这里首先就有一个批次的概念。什么是批次呢?为什么要有批次呢?这是因为在每个省招生录取的高校很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时录取,将不同类型的院校分期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分批次录取既有利于不同类型高校招生,也有利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除提前批外,批次越靠后,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会逐批降低,只要正确掌握不同批次及同批次不同顺序的志愿之间的关系,前批次如果不能录取,后批次仍有机会。一般来讲,各省的录取过程中共分为六个批次,他们分别是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一批、专科二批。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各个批次录取学校的特点。

    六个批次的介绍

    提前批:录取院校一般为军事、武警、公安院校,国防生招生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招收航海类专业的院校,本科录取院校的本科预科班等。

    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一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院校,部省共建的原部委属重点高校,本批录取院校的本科预科班,对口招收职教师资班的高校,本批招收一类模式考生的藏、彝文本科专业的院校等。

    本科第二批:录取院校一般为本科第一批和本科第三批之外的本科院校,本批录取院校的本科预科,对口招收高职班的院校,本批招收一类模式考生的藏、彝文本科专业的院校

    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一般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普通高校的联办校,本批录取院校的本科预科班等。

    专科第一批:录取院校一般为普通本科院校高职〔专科〕、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批录取院校的民族专科预科。

    专科第二批:录取院校一般为含高职学院、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普通高校的联办校及公办民助二级学院等。

    在以上这六个批次中,除了提前批,从本一批到专二批,其录取分数控制线依次降低。也就是说,你的分数达到了某一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你就可以参加该批次及以下批次的录取。比如,你的分数达到了一本最低录取控制线,那么你就可以参加从一本到专二所有批次的录取,你如果只达到了二本的控制线,你就只能参加二本及以下批次的录取,而不能参与第一批次的录取。这就是先分数原则。

    学生的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及平行志愿

    我们的成绩一旦进入某一批次,就有资格填报这一批次的学校了,在志愿表上,每一个批次可以填写三到五个学校志愿,每一个学校又可以填写四个专业。这样就有了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和平行志愿的区别。学生要填的第一志愿学校和专业,一定是自己最理想的、最希望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第二志愿学校及专业便成为退而求其次的,平行志愿是指提前批本科第一志愿后的两个“第二平行志愿(本科)”以及在三个本科批次和两个专科批次中,第一志愿、第二志愿院校、专业后面的三个“第三平行志愿院校”。平行志愿的投档都是并列的,也就是在院校中不分谁先谁后,但在学生中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投档。具体来讲,是指在第一、第二志愿投档结束后,招办首先将同一科类(理科还是文科等)、批次投档资格线上“自由可投”的考生先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先后依次投档。对具体考生来讲,排到自己的成绩可以投档时,先投平行志愿中的第一志愿;若已录满,再投平行志愿中的第二志愿;若还满,则投平行志愿中的第三志愿,依次类推。近年来,许多省份都实行了平行志愿,有的在第一志愿设置平行志愿,意即学生填报的几所学校都视作第一志愿,有的省份则只在第二志愿设置平行志愿,第一志愿还是只能报考一所学校。

    学校录取原则

    学校在录取的时候总是先录取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只有当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尚未完成招生计划,它才会考虑录取在第二志愿填报该校的学生。如果你在第一志愿没有填报某个学校,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被该学校录取。据统计,各省在录取过程中,一般有70%以上的高校仅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就已经完成了招生计划。因此如果在第二志愿填报这些学校,就基本上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这时就体现为以志愿为主的录取原则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志愿原则。

    再分数的原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学校在录取的时候,在选择所有将该校填报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中,依然采取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原则;第二是平行志愿录取时,按照分数的高低排序进行投档录取。举例来讲,对于填报了平行志愿并处于自由可投的状态的学生,将他们进行分数排序,如果最高分是700分,则先投700分的考生,再投699分的考生,再投698分的考生……,依次类推。

    再志愿的原则就是在填报了平行志愿的考生录取时,对于某一具体考生来讲,按其志愿排序A、B、C学校等,先投A学校,再B学校,再C学校的顺序检索,如考分够A学校,就投档到A学校,如不够,则看B学校,以此类推……。

    所以我们讲,从总体上来说,高考的录取原则就是先分数后志愿,再分数,再志愿。依次类推。

    高校录取基本程序

    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它的基本程序如下:

    (1) 招生学校在省招办获取本校的登录用户、密码等注册信息;

    (2) 核对招生计划,提出调档比例;

    (3) 根据各学校的第一志愿生源情况进行统计预测,确定院校调档线;

    (4) 启动投档引擎,实施计算机自动投档;

    (5) 院校通过网络下载考生基础信息和电子档案;

    (6) 网上审阅考生电子档案;

    (7) 院校拟定预录取名单和退档名单;

    (8) 办理录检手续;

    (9) 打印录取新生名册。

    网上录取的优势:

    (1) 网上录取使各招生院校不用派人到各省、市的录取现场进行录取,而是在学校的内部,由学校的招生领导小组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支录取队伍,以集体办公的方式进行录取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录取方式,避免了以往有可能发生的个人行为,从而使普通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2) 网上录取是建立在招生、学籍、学历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服务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为录取的考生就读和毕业提供了简化、快速、科学和防伪手段。

    网上录取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实现的,从而拓宽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发展了我国的互联 网,并推动了国家网络硬件环境的建设,使所有网上用户都能因此而受益。

    8.2.2 如何根据高考成绩定位学校

    由于现实体制的原因,我们选择学校还不能都像幸福的内蒙古学生一样,拿着自己的高考分数直接去网上实时拍卖学校。当然,如果教育部良心发现,为了更好的造福于学生,要求2009年在全国普遍实施网上公开实时填志愿的志愿填报方式,则另当别论。但据我看,这种可能性很小。那么,现在,更多的人还得像众多企业到中央电视台投标广告黄金时段,用自己的分数去投学校的标,必须一次成功,否则无法进入令自己满意的学校。而我们的志愿咨询更多时候就像投标咨询一样,只能根据这学校往年的行情,来分析判断今年的录取线大致在哪里。

    预测学校的录取线及如何根据高考成绩选择学校,经过多年来相关专家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学校分差确定学校的大致范围。具体来说,首先根据自身的高考成绩所在的批次选择原来所定学校中在本批次及下两个批次的学校。其次,用自己的高考分差(自己的高考分数与所在批次的省控线的差值)与所定学校的往年(5年以上)的分差(所定学校往年实录线与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差值)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分差大于学校往年(5年以上)的分差的最大值,则录取的概率很大。

    二、用专业分差确定专业,如果你确定了报考专业,这时就可以用专业录取分的分差与自己的分差相比较,如果你的分差大于你报考学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往年(5年以上)分差的最大值,那么被录取的概率比较大。如果用专业录取平均分的分差,多年的(5年以上)平均与自己的分差相比较,如果你的分差大于你报考学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平均分差均值被录取的概率很大。

    三、用自己的分差与所选择学校往年录取平均分的分差相比较。学校录取平均分是指每年实录考生的高考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它基本反映了学校录取考生的整体成绩水平。用学校录取平均分与当年该校所在批次的录控线之间的差值,即平均分差,也是衡量考生录取概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将考生的分差与学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平均分差在5年以上的平均值相比较,如果学生的平均分差大于学校的5年以上的平均分差均值,则录取的概率很大。

    四、用录取相对系数法精准定位。用录取分差最大值、平均分差均值基本上可以筛选出几个学校,为了更精准定位,可以运用录取相对系数法进行再筛选,录取相对系数为各分差与状元分差之间的比值,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为学生的分差与状元分差(状元线与学生自己对应批次的省控线之间的差值)的比值,学校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为学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分差与当年状元分差的比值。学校平均分录取相对系数则为学校录取平均分差与当年状元分差之间的比值。这样以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录取相对系数与学校专业实录线的相对系数往年最大值相比较,然后再用自己的录取相对系数与学校平均分录取相对系数的均值相比较,如果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大于以上两个录取相对系数均值,则录取的把握相当大。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采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以上几个指标值及比较方法。

    第一组概念:省控线(S):是高考录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确定学生或学校所在批次的分界线。由省招委根据各批次的招生计划及当年考生的情况确定,一般是各批次招生计划120%左右考生的成绩就是省控线。例如某年理科(文科)招生计划20000人,某省招委就确定成绩排名第24000位的考生分数570为当年理科(文科省控线。)

    分差(F):是确定录取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的成绩或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与它所在批次的省控线之间的差。

    状元线(Y):当年某一科类(文科、或理科)排名第一的学生的高考总分。它是计算学生录取相对位置的重要数值。

    学校或专业最低录取线(C或Z)。是指学校或某校的某一确定专业录取的排名最低的学生的高考总分。它是计算考生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数值。

    学校的录取平均分(pc)。是指学校往年实录学生高考成绩的平均值。

    第二组概念:

    学生录取分差:设学生成绩为X,则学生录取分差为X-S

    学校专业录取分差:学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录取分数与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差值即Z-S

    状元分差:状元线与某一批次省控线的差值即:Y-S

    学校录取平均分差:学校某年的录取平均分与某批次省控线的差值:pc-S

    第三组概念:

    学生录取相对系数,是指学生的分差与当年高考状元的分差的比值。

    学生录取相对系数(PS):PS=(X-S)/(Y-S)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是指学校录取平均分的分差与当年状元的分差的比值。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PpC=(pc-S)/(Y-S)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是指某个学校的某一特定专业的分差与当年高考状元分差的比值。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PZ):PZ=(Z-S)/(Y-S)

    第四组概念: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平均值:

    是指若干年(一般为三到五年)某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的算术平均数。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PZ)平均值:

    是指若干年(一般为三到五年)某校的某个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的算术平均数。

    按照学业规划的观点,我们选择专业重于选择学校。那么在计算录取相对系数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某个学校的录取相对系数,而应当具体到这一学校的某个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用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几年的平均值与我们的录取相对系数做比较;另外,也可以用学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均值与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做比较。如果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大于它们两个(PpC均值与PZ均值),则录取的把握相当大。以此作为我们的参考,方能体现科学决策。

    下面,我们就用相对系数计算部分学校(四川理科)的录取相对系数。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年预测线不高于

2007预测线不低于

2007

录线

一本控制线

537

544

488

538

598

560

533

533

 

高考最高分

703

702

674

692

716

701

690

690

 

西南交大录取线

548

559

494

554

616

602

580

538

559

相对系数

0.236

0.095

0.032

0.104

0.153

0.298

   

?

南京理工录取线

554

573

488

547

630

598

576

533

570

相对系数

0.266

0.184

0.000

0.058

0.271

0.270

     

清华大学录取线

655

660

613

662

698

668

666

639

677

相对系数

0.764

0.734

0.672

0.805

0.847

0.766

     

四川大学录取线

555

558

496

561

598

603

581

533

562

相对系数

0.271

0.089

0.043

0.149

0.000

0.305

     

电子科技大学

578

555

519

577

598

606

584

533

583

相对系数

0.384

0.070

0.167

0.253

0.000

0.326

?

?

?

西南财经大学

548

577

508

539

609

599

576

534

570

相对系数

0.236

0.209

0.108

0.006

0.093

0.277

     

中科大录取线

631

636

581

628

673

657

641

612

635

相对系数

0.645

0.582

0.500

0.584

0.636

0.68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84

604

554

616

631

640

622

577

623

相对系数

0.414

0.380

0.355

0.506

0.280

0.567

     

西安交通大学

570

590

532

600

650

626

606

570

609

相对系数

0.345

0.291

0.237

0.403

0.441

0.468

     

哈工大

554

585

514

598

648

614

600

555

596

相对系数

0.266

0.259

0.140

0.390

0.424

0.383

     

    上表就是通过对2001~2006年度部分学校的录取相对系数的计算来预测2007年的录取分数线。具体作法就是,根据往年录取相对系数的计算,大致计算出系数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当年的相对系数,并根据估算的系数与省控线、全省最高分等变量来确定当年某一学校或专业的最低录取线,进而确定自己是否报考。就上表而言,我们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根据2001~2006年度相对系数的计算,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2005年的相对系数活动范围,也就是0.006~0.277之间,其结果2007年西南财大实际录取线应该在534~576之间,而2007年度西南财经大学实际录取线为570,显然它位于该区间之内,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确定相对系数活动范围的方法,其取值范围较窄,这就导致了少数学校2007年的相对系数预测不是很准确,于是有些学校的录取相对系数也超出了往年的范围,比如清华大学、北航等。但我们相信,只要加长取值区间,并考虑当年的一些特殊变化(扩招或缩招、媒体炒作等),则一般都能得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这里,学校或专业的录取线就将涉及到另一个现象,就是对变动趋势的把握。从往年的变动趋势来把握今年的录取规律。由于招生人数的变化,由于报考人数的多寡,即录取率变化,每个学校的录取排名或分差都处于变动之中,总是或高、或低,不可能一直升高或一直下降。它都是围绕着平均值升高或降低。

    在学校方面,也就是目标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报考学校和专业人数的多寡,即学校和专业录取率变化,有没有大幅度的变化,一般来讲,如果招生计划大幅度地增加,尤其是学校和专业录取率增加,则它的分差可能降低,排名可能靠后。反之,则分差升高,排名靠前。

    在考生方面,也就是报考人数方面,它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如果目标学校、专业成为该省考生的热门专业,则分差可能提高,排名靠前。反之,分差降低,排名靠后。怎么确定是否热门呢?这就要参考有关资料,比如《招生考试报》编写的《招生章程》中就有往年的报考热门专业资料。另外,要注意媒体的宣传,在媒体上炒得比较多的学校和专业一般分差都比较大,而排名也都靠前。

    五、描述大小年现象的指标:录取率系数法

    录取率系数就是录取人数除以提档线上报考第一志愿人数的比值。这它就是对大小年现象的量化。如果录取率低,说明报考此学校的学生竞争激烈,该年属于大年,如果录取率高,则说明报考学生少,招生计划大,学校招生一般处于小年。下面我们可以用录取率来描述学校的大小年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小年变化表

  1. 学校名称
  1. 年份
  1. 实际招生数
  1. 批线一志愿报考人数
  1. 学校录取率
  1. 对外经贸大学
  1. 1998
  1. 5
  1. 14
  1. 0.357
  1. 1999
  1. 7
  1. 11
  1. 0.636
  1. 2000
  1. ?9
  1. 15
  1. 0.600
  1. 2001
  1. 18
  1. 80
  1. 0.225
  1. 2002
  1. 33
  1. 38
  1. 0.868
  1. 2003
  1. 18
  1. 21
  1. 0.857
  1. 2004
  1. 19
  1. 27
  1. 0.704
  1. 2005
  1. 27
  1. 97
  1. 0.278
  1. 2006
  1. 30
  1. 45
  1. 0.667
  1. ?
  1. ?
  1. ?
  1. ?

Img280009393.jpg

Img280009394.jpg

Img280008820.jpg

    在以上图表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录取率低的年份为该校的大年,录取率高的年份为该校的小年。并能大体预测出当年的大小年变化趋势。

    其实这种预测大小年变化趋势的方法还有待实践检验,能否将其作为规律来使用,笔者表示怀疑。为什么会出现大小年的现象呢?其根源就在于信息的封闭或者说不对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能参考的只是往年的招生录取资料,而这些资料所显示的往往与今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果某所学校去年或前几年因为报考的人数多,造成录取分数很高,这就为学生造成了不敢报考的假象,结果大家都不敢报考,造成了该所学校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大幅度下降。但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一现象,并以大小年现象为根据去放胆报考,结果实际情况是又有大量的学生报考了这所学校,人为地将它的录取分数线抬了起来,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学生高分落榜。

    这就提醒了我们不能以大小年为规律填报志愿,而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当年实际的报考情况的分析预测,当然如果能实时的看到报考情况(比如网上公开填志愿模式,08年开始在内蒙古实行)是最好的了。但在没有实施这一模式的情况下,我们还只能分析预测当年的变化形势。一般来说,上各种媒体比较多的学校,大家都比较关注,因此报考人数可能较多,而一些偏冷的学校或第一次招生的学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另外,从地域上来说,发达地区学校报考人数要相对多一些,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报考人数就要少一些。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冷门学校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其落榜的风险相对要小一些。

    六、位次法:是通过自己在全省的排名与目标学校往年录取线上学生排名的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排名比学校最低录取线学生排名靠前,那么就可以报考该学校。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超高分数学生及顶级学校,比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录取线排名变化不太大,可作参考。如果成绩属于中等的学生,一般不建议使用。

    8.2.3志愿决策低分高就的可能性及策略分析

    现在,国内相当部分省份依然实行第一志愿顺序志愿,每个人只能选择一所学校作为最大可能的目标学校,其他只能是此目标无法实现时的一种补救。因此第一志愿学校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由于学生之间背对背填志愿,互不知道各自的决策信息,就必然会出现有些学校人满为患,有些学校门可罗雀。如果有人不幸选择了人满为患的学校,则有可能因为竞争激烈而落榜,但如果有人幸运的选择到了门可罗雀的学校,则很容易以较低的分数被学校录取。这时,对报考学校的竞争程度的预测就成了投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在博弈论里,假定每个行为主体都是以自己利益为最大化的理性人。具体到志愿填报领域,每个人都想以最低的分数考入最好的大学,即发挥分数的最大效能。这就为预测学校报考的竞争程度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于是,从本质上讲,这实在是预测报考者的心态。影响报考着决策心态变化的一般有以下因素:

    一、 因观念的落伍而出现的投机可能性: 这主要是由于对好大学、好专业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虽然这几年就业在高考志愿决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有人并不完全认同就业是志愿决策第一决定因素,于是,许多人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社会大众的认识来判断自己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因此,大多数人乐于报考的专业和学校其实并不是将来好就业的专业和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近年来报考热门专业前10位是:1国际经济与贸易、2英语、3工商管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法学 、6电子信息工程 、7通信工程 、8金融学 、9会计学 、10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而西南财经大学麦克思公司的调查数据,近年来,最容易就业的前10位专业则为:1机械电子工程、2医学检验、3医学影像学、4注册会计师、5物流工程、6勘查技术与工程、7建筑学、8车辆工程、9信息安全、10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根据我们的观点,也是最现实的观点:就业好,才是真的好。那么我们选择专业时当然要选择好就业的专业。但由于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被一些不着边际的因素牵着鼻子走。因此,许多好就业的专业和学校反而录取分数并不高,比如当分数在一本线上下时,许多人为了上一本会选择一本院校的较差的专业,却不愿意选择二本院校里的好专业,比如,你比一本线高出10分,你是选择一本里的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呢,还是选择二本里面的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同样,如果你是男生,要选择医学院校里的医学专业,许多时候临床医学比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高许多分,但从就业来看,前者反比后者容易就业得多,这时,你是选择临床医学呢,还是选择医学校验或医学影像学专业?所以,只要用心钻研,科学决策,就一定能以最小的分数及经济成本获得最好的专业和学校。

    二、 信息不充分时的决策:比如现在从大多数人来讲,对填报志愿并不很重视,只是在高考结束后参考一下前一年或几年的录取分数线,然后决策,这时就会出现农民卖瓜的困境,即参照去年的价格决定是否生产或生产多少西瓜,如果上年西瓜的价格低,则大多不愿种西瓜;反之,则大量种西瓜。其结果是,上年西瓜价格低,导致种瓜量下降,价格提高;反之,因为上年西瓜价格高,从而导致种瓜量上升,进而价格下跌。同样,大量学生参照上年最多二、三年的学校录取分数线来报考,如果这几年学校分数低,分差小,则报考学生会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该校当年分差上涨,反之,则下跌。这就是平时业内人士指出的“大小年现象”。这时,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前几年分差大,报考人数多,那么今年我就放胆报考。如果前几年分差小,报考竞争程度低,则就要谨慎考虑。当然,这种决策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大小年并不是呈规律性分布,有时接连几年大年,然后会有接连几年小年。那么这就要求决策者一方面仔细研究目标学校出现大小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做好保底,一旦决策失误,则有比较好的学校作为保底,以确保不会落榜或低就。注意,保底策略有两种,一种是以同一批次的第二志愿作为保底,一种是以下一批次较好的学校作为保底。依笔者的意见,最好以下一批次的优质学校作为保底,因为同批次的二志愿学校一般来说不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就是学生自身不太满意。但如果降低一个批次,则可以在大量的学校中从容选择,不仅可进好学校,还可进合适专业。另一种信息不充分情况就是高校首次在某省招生,由于学生填报志愿时间非常短,不可能用仔细研究招生学校的情况变化,大多是根据往年的情形进行决策,对当年第一次在本省招生的学校容易忽视,从而导致报考该校的人数较少,录取分差降低。比如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在四川省文科生中招收国防生,结果报考人数少,录取分差很低。这就为低分进入名校创造了条件。要把握此机遇,一定要善于对比招生学校的变化情况,发现机会。

    三、 突发事件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如2003年的非典与2008年的地震,在灾害发生地的学校,一般学生或比较规避。这时就会出现学校录取分差降低的现象。2003年由于北京是非典的重灾区,所以,除了北大、清华这些一流名校,在四川省招生的其他如中央财经大学分差为2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分差为8分,中国政法大学10分,北京邮电大学13分,北京科技大学2分等,远远低于往年。另外,广东省也是非典的重灾区,所以当年中山大学的录取分差为8分,远远低于往年。同样,2008年由于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四川省高校也出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分差,比如四川大学提档线分差为文科0分,理科10分,也都低于往年。

    四、 试题难度极端现象:2003年由于高考题特难,学生无法把握,都偏于谨慎,因此出现在二流名校爆满,一流名校缺额的情况。比如当年在四川省招生学校中吉林大学分差理科为0分,上海财大理科8分,上海交大理科66分,都是往年中最小的分差。2005年由于高考题目特简单,所以又出现了无法把握许多人趋于谨慎的决策。也出现了部分名牌高校分差降低。比如当年四川大学理科分差0分,电子科大分差0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次出现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满招生计划等情况。

    五、 分校现象:高校连续扩招,多数校本部人数已经饱和,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许多高校开始建设新校区。比如北京几十所高校把新校区集中建设在河北廊坊称为“东方大学城。”另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北航北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等。由于是新校区,知名度有限,为了吸引学生报考,部分高校将分校与本部分开,单列招生计划,于是,这些分校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分差较小。但其教育资源基本上是一样的,可以共享,更重要的是分校不具有法人资格,最后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都是本部的。这其实就与在校本部读书没多少区别。

    总之,无论那种现象,其归根结蒂都是影响到了学生的报考心态,如果能关注现实发生的许多社会经济现象,由此深入分析对学生报考学校心态的影响,进入寻求对具体学校的报考竞争态势的预测,将能大大地提高以低分进入名校的机率。

    8.2.4 高考志愿决策中的细节问题

    前面,我们在学业规划理论的指导下,深入讨论了志愿决策的各主要方面。在录取的过程中,除了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细节性的因素要引起重视,否则就不能完成整个战略决策的实施。这里面首先涉及到的是各学校的招生章程。

    高考录取的总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考察,在实施过程中坚守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分数达到了,但由于其他条件的不满足,结果未被录取,造成了整个决策的失败。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对除了高考总分以外的其他条件的要求,比如单科成绩问题,有外语类学校外语单科成绩要达到某个水平,某些专业要求某门学科的单科成绩达到某个水平等;比如身体条件问题,有些同学就是因为体检标准没有满足学校的要求,结果还是没有被录取;又比如某些学校、专业定向生的问题。等等,当然这里面更大的问题就在于专业安排的原则问题,安排专业也是一个看似细节实际却很关键的。分数达到学校录取分数线,可以投档到学校了,但是专业怎么安排呢?因为你能否最终被录取,不仅看是否投档进入学校,更重要的看能否被所填报的专业录取。所以进入学校,怎么安排专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考生和家长在阅读招生简章时会发现,有些院校在招生简章中写到“我校对进挡考生按照‘专业清’原则安排专业”。有的则是按分数优先的原则安排录取。对此很多考生和家长感到迷惑,不知所云。那么什么是“专业清”的录取原则?什么又是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两种录取规则,并对不同规则下的志愿策略进行分析。

    在讲具体规则之前,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大家都有到银行办理私人业务的经历,原来在没有新的排队系统开发出来之前,在人多排队办理业务的时候,后来者就会选择其中的一个窗口去排队,等待办理业务。但由于每个人办理业务的时间不同,我们在每个窗口等待的时间也会不同。先来者并不一定先办理,后来者也不一定后办理。所以我们经常感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后来,银行开发出了微机排队系统,每个人到银行后先到排队系统领号,先来者必定在前面,银行叫号系统会按照先后顺序将顾客安排到不同的窗口。这样先来者就一定会比后来者先办理业务。因此,对于业务办理者来说,不同的规则就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而志愿录取规则与此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专业录取规则之一:专业清原则

    所谓“专业清”录取原则是高校录取考生,安排考生专业的方式之一,也是当前高校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即录取高校对进档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按照“专业优先”的原则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实际录取程序是:高校根据进档考生所填报的第一个专业志愿给考生“分堆”,然后根据“每堆”考生的高考分数,从高分到低分给每个考生排队,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如果那个专业没有完成录取计划,高校再依次从考生所填报的第二专业志愿或以后专业志愿中录取,直至专业计划完成。如果还完不成招生计划,从服从专业调剂的前几轮落选考生中,按照先高分后低分原则,安排录取,对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予以退档处理。比如:某师范大学在某地招生10人,其中数学专业2人,英语专业1人,生物专业2人,其他专业5人,共有12名考生进入调档线,其中甲考生530分,第一专业报数学专业,排名3名,第二专业报英语专业,第三专业生物,不服从调剂;而乙考生525分,第一专业报生物,排名第2,结果乙考生顺利录取;而甲考生因为第一专业数学专业排名落后,填报的英语和生物专业在第一志愿就已录完,所以失去了第二专业志愿录取的机会,又因为甲考生不服从调剂专业,所以只能被高校退档!在这里可以看到,考生的分数再高,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也没有资格直接参加所填报的其他专业的录取,除非其他专业的第一志愿没有录满额!这就类同于上面银行排队规则中的老系统:即在不同的窗口排队等待办理业务。该规则只保证了各自窗口上的先来后到,无法保证整个排队者的先来后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实施“专业清”录取模式的特点是:

    一、高校重视考生的专业倾向,保护考生的专业志愿。

    二、各个专业志愿之间,没有分数级差。

    三、考生是否被录取,不仅取决于考生的高考分数,而且还取决于考生所填报的专业顺序及梯度,取决于在专业志愿中的排名。考生虽然总分高,排名靠前,但若在报考同一专业的考生中排名靠后,排在招生计划之外,也会落选;相反,考生虽然总分不高,但若学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选择得当,也会被录取。

    所以,报考“专业清”录取模式院校的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首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高分考生不一定就会录取,低分考生也不一定不能被录取”,关键在于考生的学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选择是否恰当,是否与自己的考分相匹配!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思量究竟采取什么策略,是出奇兵冒险的策略还是保守和稳妥策略?笔者认为策略的选择与情报的搜集和运用很有关系,如果能从某些渠道获得一些竞争者的策略信息,则有针对性的选择冒险或保守的策略都有很大的胜算,当然,在信息不全面、情报不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还是建议采用稳妥策略较好。其次,选择第一专业志愿必须慎重,既要考虑自己的高考分数,也要考虑所报专业的热度,要权衡利弊,避高就低;三,各个专业志愿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谋事在人,但成事在天,很多时候,事情往往出乎个人预料!我们必须作最坏的打算,要从最坏处着眼,要预先考虑第一专业不能录取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二专业志愿的录取?总的原则应当是二志愿专业要做保底专业,要保证在第一专业志愿落选情况下,二志愿专业能够从下面接着。

    专业录取规则之二:分数优先原则

    所谓"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也是高校录取考生,安排考生专业的方式之一。有的高校将其表述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即录取高校对进档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队,优先确定排在前面考生的专业志愿,按其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录取,若第一专业志愿未能录取,看其第二专业志愿,再看其第三专业志愿,直至处理完该生最后一个专业志愿,期间,有那个专业没有录满,就录取该考生到那个专业。如果该考生所有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没有被录取,但服从专业调剂的,学校将其调剂到其他未录满专业,如果不服从调剂,则作退档处理;前面考生的志愿处理完了,才安排下一名考生的专业志愿,依此类推。比如天津大学2006年就实行这种安排志愿方式。其招生简章规定:"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即将进档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队,优先确定排在队首考生的专业志愿,对队首考生按其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录取,若第一专业志愿未达到该专业的录取分数,则看其第二专业志愿是否达到录取分数,依次类推直至处理完该生最后一个专业志愿,再安排下一考生的专业志愿。同等条件下参考相关科目成绩。专业之间没有分数级差".这一规则便类同于银行开发出的微机排队叫号系统,确保了整体上的先来后到。

    "分数优先"录取模式的特点:

    一、考生是否被录取取决于其在所有进档考生中的排名,而不取决于考生的专业志愿选择是否恰当。举例来说,甲考生成绩630分,乙考生成绩629分,按照分数优先的录取方法,考生甲排序在考生乙前面,高校就优先录取甲考生,从甲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开始,依次录取到所有专业志愿,其间甲考生的成绩够哪个专业分数就录取到哪个专业。只有甲考生录取结束后,才能再录取乙考生,也就是说,甲的最后一个专业志愿也优先于乙的第一专业志愿。比如在前面"专业清"录取原则中提到的甲考生,如果按照"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第一专业数学专业,排名3名,没有被录取,那么他有资格在英语等其他专业排队,只要其名次在某个专业计划数之内,就会被录取,甲考生录取结束后,再安排乙考生的录取,这就体现了分数优先。

    二、专业之间无级差,考生只需按本人对专业的喜爱程度顺序填报专业,不必考虑专业之间的分数级差;

    三、分数越高,考生的专业志愿越能得到满足。

    在分析了以上特点后,我们认为,考生在填报实行"分数优先"安排专业的高校志愿时,在专业顺序的选择上,第一个专业可以选择最理想的专业,第二个专业次之,依此类推,即在专业的选择上按照个人意愿由好到次依次填报,好的专业放在前面,不好的专业放在后面!

    专业录取规则之三:混合安排,即实行志愿级差安排专业。

    具体是指:将所有出档的考生分科类按考分排队,由高到低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数集中录取。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的,降一个分数级差进第二专业志愿排队,依此类推。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由学校根据分数调剂到相应专业。高考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志愿,又不服从调剂的,做退档处理。如:复旦大学规定—在录取时所设置的专业志愿间的级差分依次为:3分、2分、1分、1分、1分。若考生的成绩未到达其所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其总分数减去3分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若第二志愿仍不能录取,则再减去2分参与第三志愿排序,如此依次类推。上海财经大学则规定在专业录取时按照33111的级差录取——第二、三志愿军的考生每档减3分与前一志愿的考生排队录取,之后各个志愿均减1分与前一志愿的考生排序录取。

    从上面这三种安排方式来看,专业优先其实就相当于学校志愿中的顺序志愿,而分数优先就相当于学校志愿中的平行志愿,而第三种专业级差则相当于过去学校志愿常在一本使用的“二视一”政策,即可以将非第一志愿视作第一志愿,但我要扣去你几分来排队。应当看出分数优先其实是最公平的,它保证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录取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高,而不是因为他选择得凑巧。

    当然这不同的专业安排方式下如何决策呢?我们可以参考学校志愿中的顺序志愿与平行志愿,简单地说,如果实行分数优先,那一般就将最喜欢、最愿意去的专业放在前面。如果是专业优先的话,则要考虑报考专业的冷热程度,即预测一下报考该专业的人到底会有多少,竞争程度如何,然后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进行决策。

    8.2.5 新观念下的志愿策略选择

    以往的志愿决策,基于“上好学校就有好前程”的观念,总是力求不降低批次被录取,也就是说决不浪费分数。于是人们的总体思路就是能上一本,决不上二本,能上本科,决不上专科。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大多数志愿指导者都强调在同一批次中,第一、二志愿与第三平行志愿的学校分布要体现一定的分数级差,同时还要根据以往的录取信息分析第二、第三平行志愿学校有无录取的可能。在这样的志愿决策下,当第一志愿未被录取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能被第二、第三平行志愿中的某个学校录取。从而达到不降低录取批次(也就是不浪费分数)的目标。

    但根据学业规划的观念,我们在志愿决策时不应当将分数而应当将专业作为选择学校的第一因素,也就是说先根据专业来选择学校(看哪些学校在所定专业上有优势),然后再用分数继续缩小学校范围。这种升学决策,如果前批次未被录取,那么后批次必然能被录取。在许多持老观念的人看来,这种决策并不高明,因为它本来可以录取到前一批次的其他学校,但因为专业及学校范围的缩小,导致从前一批次落榜。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好像是浪费了分数,但因为专业选择正确,路线选择合理,从而让你赢在了起跑线上,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老观念指导下的升学决策,虽然没有让你浪费分数,但你选择的专业和学校都不适合于自身的发展,在学校里面学无所成,出来以后难以找到工作!两相对比,哪一个更高明一些呢?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确定批次内的学校排列时,就不一定像以往许多志愿指导者指出的,要有分数的级差,要有地域的优劣等等。我们有了更多的策略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用批次来保底,而不是用学校来保底。并且学生可能录取的最高批次(高考成绩所能达到的最高批次)越高,他决策的自由度越大。从理论上讲,他可以将保底策略放在最后一个批次(专二批次)上。前面的都可以采取一定的稳妥加冒险的策略。

    具体是指,我们在志愿决策的前面批次中,也就是学生分数所能达到的最高批次到倒数第二批次(专一批次)之间的所有批次,都可以采用稳妥加冒险的策略,即第一志愿学校一定要稳妥,选择的专业是自己有兴趣的、擅长的,将来比较容易就业的,选择的学校是录取可能性最大的、在本专业上有优势的、批次也最靠前的学校。第二及第三平行志愿的学校则应当是专业有优势的、有可能被录取的、批次也靠前的学校。如果第一志愿学校失误,而第二、第三平行志愿学校中刚好有被录取的机会,则有可能被第二、第三平行志愿中的学校录取,并且这些学校并不是以往录取分数低,地域差的学校。应当是相当有优势的学校。这样以来,就可以说我们的冒险决策取得了成功。

    如果学生可能录取的最高批次中的学校未被录取,这时就看我们后一批次学校的决策了。当然,后面的任一批次都可以作为保底策略,即如果前一批次未被录取,就可要求以后某批次一定要录取,因为批次所靠后,其学校的录取线一般就越低,学生被录取的把握就越大。当然最后一个批次,也就是专二批次一定要保证能被优势专业的学校录取。这就是我们的行动策略。

    在此笔者还可以举出现实中的案例加以说明,2007年的高考志愿决策咨询过程中,有一名理科学生,其成绩达到了本一批次录取线,根据分数判断,我为该生选择的目标志愿为西南交大的铁道类(西南交大的优势专业),应该说他被西南交大录取的机率在90%以上,这时在第二、第三志愿学校的选择时,我向他提出了冒险策略,即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类专业,我的想法是如果西南交大未被录取,而西南石油大学又刚好出现了小年的情况下,他就有可能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这在一般的志愿指导者看来,这属于发疯式的决策,因为该校地域又好,专业又好,一般在第一志愿就被录满。在第二志愿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的概率几乎为0,如果要让他们决策,一般会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等比较偏远一些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在第二志愿录取的概率要大得多。但这名学生最终同意了我的建议。因为他觉得,与其被四川农业大学录取,还不如上好一点的二本学校。在此情况下,我在二本院校里又给他将第一志愿定在西南交大的与铁道相关的专业。因为按照该生的分数,他如果在本一批次落榜,那么本二批次中的西南交大几乎是100%地被录取。最后该同学完全采用了我提出的志愿决策方案。今年在第一批次就被西南交大车辆工程专业录取。

  (责任编辑:李书信)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