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高考生应笑对考试笑对自己 专心答题尽力即可(2)

2010-06-05 09:40:25 来源:人民日报

  实战篇

  专心答题,尽力就行

  提前准备考试用品。考试过程中,记住一句话: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 专心答题,尽力就行!
  
  [案例]随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女生小西,在班级平时成绩一直是前三名,今年本已经通过自主招生,但总担心考试中出现中考时的情况,成绩不太理想。据妈妈述说,初中升高中考试时,小西经常会出现记忆中断的现象,越担心越没有记忆,甚至认为同考场的同学咳嗽都是在影响自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于考试期间,考试结束后很快消失。

  江光荣:每一年在高考考场中,都会有考生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又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从而发挥不正常甚至弃考。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混乱迟钝,生理上表现为心慌意乱,手心出汗,面红耳赤,心跳加快等,这是因为心理过度紧张造成的。

  谢慧敏:考场中有了怯场的感受该怎么办呢?(1)自我放松,稳定情绪。当感觉心慌意乱、思维迟钝时,先把笔停下来,反复做几次深呼吸。(2)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在考场中,给同学、监考老师一个微笑,同时也是在给自己一个微笑。如果还紧张,可在纸上画一个笑脸,同时告诉自己:“高考,我准备好了!”(3)进入愉悦的心理氛围。用一分钟回想自己在某次考试中流畅做完题后的满足感受,怯场感自然就消除了。

  做题时,有时会突然出现思维中断、大脑一片空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记忆的暂时性遗忘,也叫记忆卡壳。这是暂时性现象,出现了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惊慌。考生们可以这样做:(1)不要着急,因为越急可能越想不起来。(2)先放下这道题,做其他的题。然后,再回过头来做刚才的题。做题的过程中,受到抑制的大脑神经一般会得到恢复,可能会想起刚才不会做的题目。(3)利用多种线索来回想遗忘的内容。如,利用试卷上的一些有关信息,回想这些内容出现在课本的什么地方等。

  沃建中:目前建议考生不要再大量做题,最后几天的复习更应回归教材。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浏览一下。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

  进入考场前不要带书。一般来说,离考试一个半小时前,要让大脑充分休息,有一段时间让大脑主动出现“空白”,远离考试科目,如听轻松的音乐,看看风景等,在等待时,互相不要讨论考试有关的事,减少刺激源。如果还有不安,可面对墙壁,闭眼做深呼吸。

  考试中应统筹安排时间,先易后难,不在一道题上花费太多时间,有时放弃可能是最佳选择。本报记者 倪光辉

  “每临大考有静气”

  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有位著名的长跑健将,名叫克拉克,他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可是,在他运动生涯巅峰时期的两届奥运会上,却接连发挥失常,发生失误,遗憾地与冠军失之交臂。后来,运动学家把优秀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大赛不仅赛实力,也比心理素质。所以,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重视运动健儿的心理问题。高考也是如此。高考虽然说一年一度,可是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一生可能只参加一次。所以,考生心理紧张是自然的、难免的。但是,谁能在“临战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理的稳定与平衡,谁就可能在竞争中高出一筹,取得佳绩。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多年对尖子考生调查研究发现,在高考中成绩优异的考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智商并不突出但心理素质过硬。研究结果提醒人们,以选拔人才为目标的高考,其实不是单纯考察知识和能力,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高考的临近,紧张、焦虑、烦躁等种种不良情绪困扰许多考生。他们几乎成了无奈无助的群体。有的学生一味钻研难题、生题,以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有的学生点灯熬油,加班加点,以为和时间赛跑就能领先他人;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自暴自弃,没进考场就服了输;有的学生过度紧张,寝食不安,乱了心绪。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临考心理问题,需要有人疏导、调节,需要有人引导、呵护。

  谁给他们一碗“心灵鸡汤”?谁给他们信心和力量?谁帮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谁引领他们走出心理泥潭?这些,需要有人来管,需要有人来做。没人管、没人做,就是教育的缺失,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

  临考前,学生们虽然已经离校,可是,母校的牵挂、老师的问候,对考生来说,无疑是温馨的气息,心灵的慰藉。此时的老师,不再是只关注学生学业的“经师”,更应当是关爱考生心理的“人师”。

  彰显教育的人文情怀,毕竟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心理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针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突出的心理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中小学校的校长老师们,应当像抓教学质量一样重视心理教育。唯如此,才能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 “每临大考有静气”。
不仅仅是高考的事

  “考风不仅反映学风、教风,同时也反映当地的民风、政风和党风。”几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去各地检查、督促、指导当地高考各项准备工作时,总是会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一番话。

 日前,记者随考试中心到2009年曾因舞弊事件引起举国关注的吉林省松原市考察当地的高考准备情况,了解到当地正通过一把手亲自抓、从有 限的财政中投入1285万元,在全市835个考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等方式强力整肃考风考纪,积极重塑高考形象。 “2010年,松原市、吉林省,甚至全国的高考,都不能再出事。”这是吉林省松原市教育系统的期望,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期望,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更是全体考生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考风,固然不是一荣俱荣,但却是一损俱损。考风一旦坏了,教风、民风、党风均会受到质疑,而坏的影响,恐怕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方能挽回。个中损失,不可估量。这是2009年高考舞弊事件,带给人们沉甸甸的教训和反思。

  所幸,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将考风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将考风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一环来抓。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深深认识到,考试无小事,考风不可坏,那将牵涉一代人的成长,关涉社会的整体风气,如果连以公平、公正为基石的考试都失去诚信,全社会将失去诚信。

  今年,全国多个地区通过政府重视、大量投入等方式,将防舞弊工作关口前移。有人说,一个普通的高等院校选拔考试,不必如此大动干戈;也有人说,教育,承载了在社会营造诚信的大使命,而为了肩负起这个使命,是需要付出些代价的。无论怎样,面对公众对高考制度的关心,面对公众对公平、公正的需求,人们已然达成共识,高考面前,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努力,因为,考试工作不能“亡羊补牢”,无法“下不为例”,因为,这一切, 不仅仅是高考的事。

  (责任编辑:李明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