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地域歧视关键在改变高考体制
漫画 朱慧卿
日前以北大法学院张千帆教授为首的法律界人士,推出了一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该建议书显示京沪大学在招生中涉嫌歧视山东河南考生。(1月6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曾经的山东考生,高考的地域歧视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都会引发媒体及公众对地域歧视的广泛热议,甚至还曾出了青岛三考生状告教育部的事件,诉教育部的招生方案侵犯了他们的平等受教育权,但结果却不了了之。在考生状告教育部事件之后,各省陆续开展了自主命题。各省考卷不一样,成绩不可比,媒体对地域歧视的讨论霎时少了很多。但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躲避是无法遮住公众雪亮眼镜的,很多人不得已采取了“高考移民”这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受教育权。
每每谈到高考的地域歧视,都会有一些高校低调地放出话来:你们省的学生高分低能,虽然北京的分数线比你们省低了一百多分,但入学后就会发现北京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见识都要强于你们,入学后不到一年他们的成绩也会赶超你们。这的确是事实,但要澄清的是,这种事实不是因,恰恰相反是地域歧视造成的果。在当今人才选拔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广大考生尤其是山东、河南这种农业大省里的广大农村考生而言,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大学,考上了大学也就是鲤鱼跳龙门了。在教育教学资源本身就落后于北京、上海的情况下,山东、河南的中学及考生只能挤压休息时间,加大学习强度,增加学习任务来提高升学率。去年11月山东某县曾爆出县政府下达红头文件要狠抓应试教育的事件。素质教育对他们来讲就是空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要进大学校门,哪能去管以后到底是“高分低能”还是“有知识没文化”。
张千帆教授是一位法学界人士,他从法律的角度非常尖锐地批评了目前的高考制度“违背宪法原则,剥夺平等机会”。现行的高考制度数年来不断地侵犯数以千万计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这是比乙肝歧视、开胸验肺、钓鱼执法还要恶劣的侵权事件。平等受教育权的被侵犯甚至只是高考体制弊端的一部分,多年来的现行高考体制还使得素质教育无法实施;高分低能比比皆是;高考移民越查越多;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满街都是……这都是拜高考这根指挥棒所赐。
拯救学生、拯救教育、拯救社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解决的关键在于改变现有的高考体制。在这里我还要重提一下我曾经谈到的借鉴国外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的方案。考生先报考院校,然后参加报考院校自主命题的考试。这样不但可消除地域歧视,同时因各院校的招生试题不一样,就会淡化中学对高升学率的追求,学校就可以放心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各高校也可以通过设置特殊的题目招到自己满意的人才。我们现在的研究生 入学考试就是采用的类似方法,有现成的好的模式在我们身边,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卢雁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