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高考的几点思考
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跨入大众化阶段,美术教育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由于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更多的青年学生选择将美术作为自己高等学历教育的方向,而考生、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功能日趋认同。
艺术教育,有其基本规律。专业考试的本意,是对有志于进行美术专业学习的考生进行专业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基本文化素养的考察,以发掘美术专业培养对象。可是,就全国目前美术高考的总体现状而言,文化课成绩占录取分数权重明显偏低,导致许多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仅仅将美术看作升学的“救命稻草”,很少考虑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从事任何一门专业学习,除了勤奋与努力之外,热情、兴趣与天赋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可贵品质。对于那些“临阵磨枪”的考生而言,很难说他们就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艺术专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素质全面、富有个性、充满朝气的人才,而不应将选择美术专业看成单纯追求升学和未来求职的敲门砖。
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表明,深厚的艺术积淀始终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中等教育应在教材与课时安排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培养中学生的时代审美能力和对视觉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专业学院要通过专业入学考试的改革,重新审视对专业基础内涵的既定认识,以实施“质量工程”作为契机,把好中等教育的“出口”与高等教育的“入口”两道“闸门”。只有认识到美术教育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和引导社会的时代发展趋势,才能最终建立起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科学合理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考试制度。
文化素养不应再是“薄弱环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品位与人们生活质量在艺术的引领下迅速提升,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开始得到软化。在这一背景下,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是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这是从事未来任何一门专业必不可少的智力标准,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杜婵娜)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