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学校与专业(2)
认清专业选学校
填报志愿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实践中,很多考生和家长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根据考生的分数,学校要进一个档次,则专业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侧重选择专业,则学校就要退一个档次。在就业处于“熊市”的大背景下,就要采取“强势专业”的策略。
所谓“强势专业”是指一所高校科研力量、师资力量最强,在同一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专业。比如考生选择金融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就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6所大学中选择。也可以从属于省级重点学科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青岛大学、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云南大学(金融数学)、山西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校中选择。
选择“强势专业”策略,一般适合那些具有一定分数优势的学生。因为“强势专业”在一所大学中一般都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没有一定的分数优势即使分数能够达到学校的录取分数要求,被强势专业录取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
“相近专业”策略是指考生在确定专业志愿前提下,当确定的专业没有把握被录取时,选择与志向专业相近的、录取分数又低于目标专业的专业的一种方法。比如,考生志愿倾向是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考生认为确定报考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十分把握被录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可以填报微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
敲敲钟
1、一定要搞清专业内涵
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很多考生和家长因为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似是而非造成诸多遗憾。如考生小王的理想是从事计算机和通讯方面的工作,所以在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某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六个专业。结果顺利被该理工大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录取。但当他进入大学后才知道,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其实是数学类专业,离计算机专业很远,专业课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根本不是“根红苗正”的计算机和通讯工程方面的专业,小王懊悔不已。
而类似“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是不是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是不是就比“汉语言”多两个字?这样的问题,奉劝以“专业优先”的考生,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专业名称,在确定专业之前,一定要搞清专业的内涵,是属于哪一类的专业,具体课程学什么,毕业后将从事哪些领域的工作,不要想当然,“乱点鸳鸯谱”。
2、任何专业都有冷热周期,选择不能一味追求热门
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都是相对的,热门专业不一定就是高就业率专业,相反,冷门专业也不一定是低就业率专业。
(责任编辑:杜婵娜)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