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人大政治串讲,邓小平理论部分贴出。
2003-11-02 14:39:45 来源:中国招生考试论坛
没有写出答案的题目表示是与4月份串讲题对照新增加的题目。 电大书。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较大的改动,约有一大半的题全变了。邓论改得较少。
我听人说英语作文题可能写有关个人价值方面的题,比如说教师以教书为责,农民以种地为荣、解放军以保卫祖国为荣、工人。。。。,请哪位英语功夫好帮我大概写一写,发到我的邮箱里,到时我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发给你。另外谁有高数一的也发给我。
我的邮箱: shijinmai@sina.com
第一章
1、简述邓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理论和实践基础。P235
答:要明确邓小平理论是在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并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挫折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P251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P258
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出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特征、战略步骤、党的建设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章
1、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P261
答: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264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P274-P276
答: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迫切需要。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4、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P282
第三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含义是什么。P289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建立起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没有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是什么。任务:P290,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什么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P297
第四章
1、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是什么?P309
答: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P318
3、为什么加快经济发展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P319
4、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322
答: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原因是什么。P333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公有制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P337
3、什么叫所有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P343
答: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实现形式。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P353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各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也日益融合、日益复杂。多层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必然要求多层次、多样化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与之相适应。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利用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那么就必须建立、发展和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三,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权。由于各个国有企业在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职工的素质,市场环境等等因素是不同的,因而不同国有企业的收益水平也是不同的,在企业拥有自主分配权的情况下,各个国有企业都会采取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分配形式,这样必然会存在多种多样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
2、怎样理解先富后富的关系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五个政策方面。P359-360
3、什么叫社会保障?内容是什么?功能?P363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个部分。功能:P364四点。
第七章
1、什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几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
⑴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济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⑵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⑶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⑷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⑸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什么叫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任务。P382 P384
3、在宏观调控下,政府的三种经济管理职能。P387
第八章
1、当今世界核心问题是什么?说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P390 P391
2、说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P404 P405
答: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对外开放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要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07
答: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但主要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有: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资金输出;发展国际旅游事业和对外经济援助。
第九章
1、什么叫民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P411
答: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是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第二,它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只局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扩大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第三,它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在人民内部按照平等原则,建立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求建立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包括国家必须保证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公民必须旅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权利等。
第四,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它与官僚主义的集中制是根本不同的,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民主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走向各行其是的极端民主化或无政府状态;或者走向官僚主义的集中以及个人的独断专行。
2、什么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些权利?P417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全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自己团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表现为三个方面:⑴ 人民代表大会使全国人民自己的组织,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各级政府机关;⑵ 全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一切国家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机关;⑶ 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决定全国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3、什么叫依法治国?内涵是什么?P425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基本内涵是:
第一,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共产党执政,领导国家,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制定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因此,依法治国同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国家一切权利的所有者,依法治国,就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国家机关和公务员上人民治理国家权利的执行者,他们只能在人民授权范围内代表人民行使权利,并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四,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各项法律是惟一的行为准则,任何个人意志都不能成为治国的依据。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第十章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什么?P433
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导向。集体主义是指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它的科学内涵是:⑴社会利益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以这个社会的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⑵在保证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尽可能保证和满足成员的个人利益。⑶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发生矛盾,申斥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保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补充: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三个方面P439-P440
第十一章
1、台湾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本质区别?P451
答: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后者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55
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一个国家”,强调的是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实行“两种制度”。实行“两种制度”就是在一个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互相竞赛、互相支援、共同发展,“决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二是两种制度有主次之分;主题是大陆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在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才可以允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第三,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第四,宪法和法律保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邓小平还多次讲到,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还会不变。
第十二章
1、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容是什么?P468
答: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对新世纪,党中央要领导全党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实施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2、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思想是以高度精练的表述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出发点的归宿是什么?P479
答: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着差别。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4、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功能和任务是什么?P480
答: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具有四大功能:团结的功能;沟通的功能;协调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
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